1989年的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动画专业,只有两名专业教员,一位面临退休,另一位刚刚毕业留校。而这位毕业留校的教师便是孙立军。
1983年,孙立军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校织绣专业,转年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动画专
业的本科,开始了他与动画的不解之缘。留校之初,他面临着“无人可教,无创造天地”的尴尬局面,一度萌生去意,但对于动画的热爱最终驱使他坚持了下来。在学校里坐了10年的冷板凳后,今年八月,凝聚着他6年心血的动画电影《小兵张嘎》问世了。它一问世便得到了第十一届电影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,孙立军也从此走向了事业的第一个巅峰。
从一开始,孙立军就是带着思考与抱负固守动画领域的。当很多认为动画只是孩子的专利的时候,他却发现在充满了梦想国度的背后,却是一个无限的产业空间。所以,他从接触动画开始,一方面要真正开展动画专业教育;另一方面,中国动画还需要更多的明星与原创作品,于是,孙立军陷入了思索
拍什么呢
米老鼠、唐老鸭、猫和老鼠、铁臂阿童木、皮诺曹―――所有的印象都来源于欧美和日本,而我们自己的动画明星除了孙悟空,他没再能想起什么来。六年前的一次偶然,让他想起了小兵张嘎―――这个影响了三代人的真实形象。“与其一味地哈日、哈韩,不如用现代的创作理念去驾驭一个已经为大家熟知的真实形象。”于是一个关于“红色经典”系列动画的方案在孙立军心中油然而生,将我们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东西与动画艺术相结合
孙立军立即带领着动画专业的学生们投入了前期工作之中。
“《小兵张嘎》基本代表了近年来中国动画创作的最高水准,而且结束了北京没有自产动画电影的历史,但它的意义还不止于此。”谈到这部凝聚着自己心血的作品,孙立军有着说不完的话。这部影片完全是由北京电影学院的动画专业学生自己创作的,走的是社会集资、市场化运作的路子,突破了以前国产动画片脱离观众欣赏口味和市场规律的局面。“《小兵张嘎》是一部类型电影,它不再像以前的动画片一样围绕神话展开,而是围绕着青少年在成长中的道德需求等东西展开,增加了现实感,这样的题材本身就有利于和市场全面接轨。”除此之外,这部影片对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的。孙立军介绍到,以前这个专业强调的也是“精英式教育”,以“个人艺术家”为培养方向,适应面过窄;但是现在的动画已经发展成了大产业,更需要大批的应用型人才。《小兵张嘎》的拍摄,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实践空间,使他们在学校中就完成了从学到用的整个过程,练就了独当一面的操作能力。
实际上,“嘎子”的创作充满了艰辛,“在当时,中国很多人对国内原创动画的发展不了解,也没有信心,无论是创作队伍,还是主管部门都没有从文化产业的高度去看待动画创作,所以原本三年的创作变成了六年,其中很多都发生在一个个充满艰辛与曲折的日日夜夜,甚至包括非典盛行的时期,我们也没有停过一天。在“六年磨一剑”的长期过程中,孙立军和他的团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,从改编、造型、特效、声音,到将来的发行、推广等等,他们的心得汇集成文字已经足有几百万字了。可以想象,这种来自于实践的第一手资料,对于学习动画是多么可贵和有效。
孙立军关爱“嘎子”,他已经替《小兵张嘎》设想出了美好的未来
以张嘎为原型,开发出针对儿童的益智型游戏或针对成人的探险型游戏;在白洋淀建立主题商店,销售与张嘎有关的文具、玩具、儿童读物等商品;甚至建立起一座有趣有益的“小兵张嘎主题公园”……用他的话说,《小兵张嘎》要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,就必须发挥长远的利益,不能游离在市场之外“昙花一现”。
伴随着“嘎子”的面世与成长,同样令孙立军欣慰的是本专业影响力和学生队伍的逐渐壮大
从刚开始的两年无生可招到现在的500多名学生;从最初没有教材到现在20多本正常出版物,教材建设规模世界一流;从当年的默默无闻到现在每年主办“中国动画短片的奥斯卡”―――“动画学院奖”。一系列的成长,书写着一连串的辉煌。而说到这一切,孙立军只有一句话
“是大家成就了‘嘎子’,而‘嘎子’成就了我的一个梦想。”
|